没有相关内容
自驾攻略
阳江石觉寺四季佳宜适游玩,以家庭自驾游为主。石觉寺不收门票,建有免费停车场,寺庙不算大,游玩30分钟就可以。石觉寺的建筑风格比较特别,尤其是那九层佛塔和放生池,九层佛塔跟其它寺庙的塔完全不同的风格。而放生池以园林方式设计,池内有假石、石桥、小亭,还有栋像民国时期的旧粮仓的建筑,名叫白云洞。石觉寺位于阳江的漠阳河边,拜完神后可以到江边游览漠阳河的河景。
阳江的寺庙并不多,石觉寺就是最大一间,又称为阳江八景之一,位于阳江市郊区。石觉寺原名叫开元寺,按历史记录来算,已有1300年的历史,如果你对古寺感兴趣的话,不妨到石觉寺来游玩。
阳江的寺庙并不多,石觉寺就是最大一间,又称为阳江八景之一,位于阳江市郊区。石觉寺原名叫开元寺,按历史记录来算,已有1300年的历史,如果你对古寺感兴趣的话,不妨到石觉寺来游玩。
自驾线路
由于适合的人群不多,暂不推荐其它自驾线路。
自驾导航
导航输入:
广东省——阳江市——江城区——石觉寺
行车路线:
1、新会市区车主选择:会城大道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阳江市——转西部沿海高速——雅韶出高速——雅白线——新港路——石觉寺
2、江门市区车主选择:白沙大道/迎宾路——西环路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阳江市——转西部沿海高速——雅韶出高速——雅白线——新港路——石觉寺
自驾用时:
1、从新会市区出发,约2小时25分钟到阳江石觉寺
2、从江门市区出发,约2小时25分钟到阳江石觉寺
自驾路况:
无论从新会市区出发还是江门市区出发,到达景区目的地需要经过市区道路和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不怎么塞车,只有佛开高速中的一小段路限线行驶而导致车速走不快之外,其它路段都很正常。如果是特大节假日会出现塞车,尽量避免上落班高峰期行使,其它时间段都很正常。
广东省——阳江市——江城区——石觉寺
行车路线:
1、新会市区车主选择:会城大道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阳江市——转西部沿海高速——雅韶出高速——雅白线——新港路——石觉寺
2、江门市区车主选择:白沙大道/迎宾路——西环路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阳江市——转西部沿海高速——雅韶出高速——雅白线——新港路——石觉寺
自驾用时:
1、从新会市区出发,约2小时25分钟到阳江石觉寺
2、从江门市区出发,约2小时25分钟到阳江石觉寺
自驾路况:
无论从新会市区出发还是江门市区出发,到达景区目的地需要经过市区道路和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不怎么塞车,只有佛开高速中的一小段路限线行驶而导致车速走不快之外,其它路段都很正常。如果是特大节假日会出现塞车,尽量避免上落班高峰期行使,其它时间段都很正常。
周边农庄
酒店门票
注意:门票和酒店的预订服务将连接到相关的合作网站进行处理,如有任何关于门票和酒店方面的问题,请找相关预订平台解决。其中信任度最高的为景区官方网站,其次是同程网、最后是去哪儿网。由于门票的种类和套餐比较多,请仔细阅读,同时可致电景区查询。
游客点评
景区简介
石觉寺位於广东省阳江市区南三里外的漠阳江畔,坐南朝北,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。“石觉禅林”,是阳江八景之一。
石觉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元年(公元712年),原名开元寺,年久渐废。明代永乐二十一年(公元1423年),经陈伯年、蔡游、戎亨符布金集资,于开元寺旧址重建文佛殿、准提阁,开挖放生池,池泮建瓦屋三间,名曰“半日闲”,以憩游者。石角与顿钵寺既成,更石角为石觉,取“昔生公说法可重亭,顽石听经,为之点首,则石固能觉也”之意,而寺因以名焉。又据涤尘大师文章所言:“明代永乐年因造寺挖土得石颜曰‘石觉’,而改称石觉寺。”清代顺治年间,邑人陈千胜、陈奇兄弟捐地扩建了观音阁。
古刹昔日香火旺盛,僧侣云集,达客骚人多有题赋,为古寺增色增辉。八角亭门楣上端“登彼岸”乃苏东坡手迹;大殿门口正额“漠阳福地”是明朝鼎湖山庆云寺二代祖师释在惨所书;两边楹联“漠江水汇三摩地,顿砵山呈一指禅”,系清代状元林召裳所书;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自为本寺题写了寺名“石觉寺”,笔势浑厚有力,书于山门之上。原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六榕寺方丈释云峰老和尚为石觉寺撰对联:“石窟藏经自古禅栖无俗地,觉坛悟教从来佛度有缘人”,如是等等,不胜枚举。
古刹石觉寺位于阳江市西南面漠阳江畔,与顿钵山隔江相望,漠江水奔流于前,岗背山遥立于后。原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,水田八十亩,经历代五次重修,是阳江古八景之一,谓之“石觉禅林”。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原寺院主持释涤尘募捐修建正殿、韦陀殿,又供奉了三宝佛、十八罗汉圣像。民国三十二年(公元1943年),鼎湖山庆云寺主持永照蕴空法师和释兰精法师到石觉寺开坛授戒,法会盛大,声名远播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石觉寺全被占用并改建,佛像神龛均遭破坏,放生池被填平为晒场,经文被毁,僧人流散。“文革”结束之后,拨乱反正,百废待兴,党的宗教政策开始得到了落实。
1980年,原主持释涤尘偕徒莲宗等僧人“惟祈古寺重光,存祖国之古迹于后世,还我僧人之归宿”,为此开始多方奔走,请求政府归还石觉寺,交给僧人管理。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步归还了石觉寺。1984年,释涤尘大师偕徒莲宗等僧人成立了“重修石觉寺筹建委员会”,自筹资金,开始了重建扩建工作。1986年,原阳江县政府把石觉寺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释莲宗法师主持寺务后,在广大信众的鼎力支持下,集资重建、扩建了大悲楼、地藏王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等十余处殿堂馆舍,重塑佛像,重挖了放生池。整体恢复了石觉寺古朴典雅的清代建筑风格,再现了石觉禅林昔日之风貌。1994年,一座九层佛塔在大殿左侧拔地而起,巍峨雄伟,高耸云天,为大众再造福田,为鼍城新添一景。
古刹石觉寺,昔日香火鼎盛,僧侣云集,梵呗不绝,骚人墨客,慕名而至,名闻遐迩。清乾隆进士庄大中、清末著名书法家拔贡林葆莹、清末举人隙德鑫、贡生冯锡年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项仙侣先生等曾为该寺题聊赋诗,傅颂至今。
该楼主体包括锺楼、鼓楼、天王殿、韦驮殿、客堂、观音殿等,气势雄奇,颇具规模。稍后,又将后座大雄宝殿翻建一新。1995年间由释莲宗大师发起集资兴建了一座九层千佛塔。该塔为纯白色塔身,巍峨雄伟、直插云端,登高凭临,心旷神怡,十里风光,尽收眼底。并塑造了一座金身千手观音。新建了蕴空、涤尘法师纪念堂。现石觉寺环境清幽、绿树婆娑、小桥流水、波光剑影、佛光普照、宝殿庄严。
石觉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元年(公元712年),原名开元寺,年久渐废。明代永乐二十一年(公元1423年),经陈伯年、蔡游、戎亨符布金集资,于开元寺旧址重建文佛殿、准提阁,开挖放生池,池泮建瓦屋三间,名曰“半日闲”,以憩游者。石角与顿钵寺既成,更石角为石觉,取“昔生公说法可重亭,顽石听经,为之点首,则石固能觉也”之意,而寺因以名焉。又据涤尘大师文章所言:“明代永乐年因造寺挖土得石颜曰‘石觉’,而改称石觉寺。”清代顺治年间,邑人陈千胜、陈奇兄弟捐地扩建了观音阁。
古刹昔日香火旺盛,僧侣云集,达客骚人多有题赋,为古寺增色增辉。八角亭门楣上端“登彼岸”乃苏东坡手迹;大殿门口正额“漠阳福地”是明朝鼎湖山庆云寺二代祖师释在惨所书;两边楹联“漠江水汇三摩地,顿砵山呈一指禅”,系清代状元林召裳所书;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自为本寺题写了寺名“石觉寺”,笔势浑厚有力,书于山门之上。原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六榕寺方丈释云峰老和尚为石觉寺撰对联:“石窟藏经自古禅栖无俗地,觉坛悟教从来佛度有缘人”,如是等等,不胜枚举。
古刹石觉寺位于阳江市西南面漠阳江畔,与顿钵山隔江相望,漠江水奔流于前,岗背山遥立于后。原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,水田八十亩,经历代五次重修,是阳江古八景之一,谓之“石觉禅林”。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原寺院主持释涤尘募捐修建正殿、韦陀殿,又供奉了三宝佛、十八罗汉圣像。民国三十二年(公元1943年),鼎湖山庆云寺主持永照蕴空法师和释兰精法师到石觉寺开坛授戒,法会盛大,声名远播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石觉寺全被占用并改建,佛像神龛均遭破坏,放生池被填平为晒场,经文被毁,僧人流散。“文革”结束之后,拨乱反正,百废待兴,党的宗教政策开始得到了落实。
1980年,原主持释涤尘偕徒莲宗等僧人“惟祈古寺重光,存祖国之古迹于后世,还我僧人之归宿”,为此开始多方奔走,请求政府归还石觉寺,交给僧人管理。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步归还了石觉寺。1984年,释涤尘大师偕徒莲宗等僧人成立了“重修石觉寺筹建委员会”,自筹资金,开始了重建扩建工作。1986年,原阳江县政府把石觉寺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释莲宗法师主持寺务后,在广大信众的鼎力支持下,集资重建、扩建了大悲楼、地藏王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等十余处殿堂馆舍,重塑佛像,重挖了放生池。整体恢复了石觉寺古朴典雅的清代建筑风格,再现了石觉禅林昔日之风貌。1994年,一座九层佛塔在大殿左侧拔地而起,巍峨雄伟,高耸云天,为大众再造福田,为鼍城新添一景。
古刹石觉寺,昔日香火鼎盛,僧侣云集,梵呗不绝,骚人墨客,慕名而至,名闻遐迩。清乾隆进士庄大中、清末著名书法家拔贡林葆莹、清末举人隙德鑫、贡生冯锡年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项仙侣先生等曾为该寺题聊赋诗,傅颂至今。
该楼主体包括锺楼、鼓楼、天王殿、韦驮殿、客堂、观音殿等,气势雄奇,颇具规模。稍后,又将后座大雄宝殿翻建一新。1995年间由释莲宗大师发起集资兴建了一座九层千佛塔。该塔为纯白色塔身,巍峨雄伟、直插云端,登高凭临,心旷神怡,十里风光,尽收眼底。并塑造了一座金身千手观音。新建了蕴空、涤尘法师纪念堂。现石觉寺环境清幽、绿树婆娑、小桥流水、波光剑影、佛光普照、宝殿庄严。
浏览次数:3934